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治療~保濕乳液的選擇與使用重點七大提醒:
「癢」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一貫特色,在急性發作時,皮膚會伴隨紅腫,接著脫皮。變成慢性時,皮膚會增厚,有過度角質化的現象。除了天氣太乾燥之外,食物過敏、皮膚感染、流汗過多、吸入或接觸空氣中的污染物如PM2.5、二手煙過敏原,例如塵蟎、黴菌、動物皮屑等,都可能誘發皮膚癢。
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會遺傳,而且牽涉到複雜的基因問題。一方面是皮膚保護的屏障較弱,容易感染或受到外界刺激,水分也容易流失;一方面是免疫細胞遇到過敏原後的反應太激烈,使得皮膚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而這樣的體質,和過敏性鼻炎、氣喘、食物過敏也都有關聯,稱為異位性體質。
(1) 保濕劑的每天使用是最重要的關鍵(每天最少兩次)
平常固定使用適當的保濕劑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基本功夫,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因氣候較為乾燥,幾乎所有的文獻書籍都會強調保濕劑對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性。
相反地,台灣地區溫暖潮濕的氣候使得我們的家長與病患常忽視了擦保濕劑的重要。皮膚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水功能要比一般人來得差,皮膚也比較乾燥,而皮膚乾燥會使表皮的障壁功能變差,容易受到外來物質的影響而加重原本的皮膚炎,此外皮膚科研究也發現,只要單純地剝掉幾層角質層就可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導致皮膚炎的發生。
(2)保濕劑的油水比根據體質與病況去調整:
凡士林往往太油:因此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患者多擦保濕劑或潤滑劑,傳統上最好的潤滑劑是凡士林,因為它很油、不容易乾掉又幾乎不會引起過敏,然而缺點是相當不透氣,擦完之後常會讓人感覺皮膚無法「呼吸」,有時還會引起阻塞性的毛囊發炎。
尿素(urea)也是皮膚科醫師常用的潤滑劑,它具有含水劑(humectant)的保濕功能,又可以去角質、促進其它藥膏的吸收,實驗證明:在皮膚炎的病灶上塗抹尿素可有效改善角質層的含水量,並使角質層的障壁功能迅速恢復。
目前可選擇的保濕劑水含量較多的是乳液、乳霜。含油量較多的是嬰兒油、凡士林。使用的油水比其實是每個人、每個病程都有差異的。要根據病況調整(如在特別濕熱很悶很癢的時候可選擇較清爽的乳液、乳霜。但在特別乾癢時,如塗完乳液一個小時又開始癢可在乳液塗完後再上一層嬰兒油)
(3)保濕劑要有修復皮膚結構的功能(吸收、修復型的保濕劑)
目前有許多專門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使用的潤滑劑,不只保濕兼具止癢與修復功能,在國外都經過專業的皮膚科測試,也都證明有很好的療效。
隨著人類對角質層的組成與功能有了更多的瞭解,現代最新的潤滑劑往往可以模仿角質層的組成,提供更多具有滋潤效果的油脂、含水劑、修補受損的皮膚結構。(如含神經醯胺可修復細胞間脂質、表皮生長因子等)
(4)正確的塗抹時間與次數
洗完澡後趁皮膚中含水量還很高的時候趕快塗抹合適的保濕劑,可以說是每位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平日保養的基本功,如果時間許可的話一天至少要擦二次,效果會比較好。在乾燥的冬天、急性發作期、空氣污染特別嚴重的時候可增加到3-4次。
(5) 塗抹前的皮膚清潔很重要:
塗抹前務必清潔皮膚:很多人乳液越塗越癢,因為若沒清潔皮膚容易把皮膚上的過敏原給直接包覆在皮膚內造成更嚴重的過敏發炎反應,適當的清潔皮膚也可以沖掉許多的過敏原外也可以沖掉因過敏分泌的組織胺局部濃度,也可增加皮膚的含水量,用溫冷中性水輕輕沖洗(不用肥皂)再用棉質毛巾輕輕沾乾即可。
若不方便洗澡建議可用棉質毛巾沾濕清潔皮膚後再塗乳液。
法國雅樣村用冷泉水療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其水質有何特殊神奇成分,其原理就是清潔與保濕外,冷泉的降低身體體表溫度可減少搔癢與發炎程度減少了搔抓惡性循環。
(6)保濕劑止癢成分很重要:
抓癢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加重因素,但就是很癢啊!
若能正確止癢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況演變有極大的助益!
皮膚科醫師較不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使用一般的乳液,因為其中常含有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或殺菌劑,反而容易造成過敏。隨著時代的進步,建議可使用新型含天然植物性鎮定止癢的之乳液如:植物固醇、葉香木寬葉萃取、洋甘菊甜沒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