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免開刀、打一針,改善膝關節退化有效嗎?
免開刀、打一針,改善膝關節退化有效嗎?
 

文/邱屏人

以前,骨科醫師最大的困擾是病患看診時抱一堆關節保養品,問醫師:「吃這些保健食品,到底有沒有效?」

現在,骨科醫師的困擾是病患一進門就說:「聽說現在只要打一針就可以治療『腳頭烏』的問題,那我可不可以不要開刀換人工關節?」

每每遇到這樣的病人,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葉文凌總是苦口婆心地告訴病患:「你的情況不適合『打一針』解決,必須動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解決你的問題。」

半數老年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

據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為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所苦,60歲以上長者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為什麼會退化?退化性關節炎本質,並非只是單純的軟骨退化,而是關節內所有構造發炎、再生、凋亡的綜合效應。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外傷造成的,有的是原發性的,但必須與老化區分,畢竟人人都會老化,卻不是人人都會得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磨損不可避免,人在走路時造成的關節負荷為平躺時的1至3倍、下樓為4.3倍,做家事時常做的蹲、跪動作,更是讓關節負荷高達平躺的5.6倍。關節損耗每天都在發生,正常人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其中以膝關節最為頻繁,一天至少動2,000∼3,000次。

退化性關節炎≠老化,是發炎疾病

人都會老化,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以前觀念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膝關節』的疾病。」國外研究證實,退化性關節炎跟「老化」是兩回事,它是發炎、退化、再生同時進行的疾病。葉文凌表示,這觀念翻轉過去骨科醫師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思維,依此觀念,全台只有30%的人會有退化性關節炎。

葉文凌以遺傳因子為例,目前已有科學家找到80個跟關節炎有關的基因,發現這些基因突變導致關節軟骨磨損;發炎物質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提出發炎論說的學者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疾病,並不是單純退化性疾病。

從臨床觀察也可以證明,為何有些人不是運動員、體重也沒有過重,沒有過度使用膝關節,不到50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有些人80、90歲天天趴趴走,四處爬山,「腳頭烏」卻比年輕人還要「強」。

有人提出膝關節疼痛原因,在於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長期互相摩擦所致,葉文凌說,內側皺襞跟退化性關節炎沒有關係,它是胚胎形成過程中所殘留下來的物質,後來因過度使用或運動傷害,造成內側膝關節疼痛。

退化性關節炎分5期

退化性關節炎可以治療,葉文凌說,從X光影像分辨,退化性關節炎可分成5期:

第1期:X光影像上膝關節沒有變化,但患者有出現卡卡的不適症狀。
第2期:X光影像上可以看到軟骨厚度變小,兩個骨頭間空隙變小,患者出現疼痛不適症狀。
第3期:X光影像上兩個骨頭間空隙小於50%,患者上下樓梯時膝蓋會痛、膝蓋很難彎曲伸直。
第4期:X光影像上兩個骨頭間空隙變得更窄,幾乎看不到空隙,患者痛到舉步維艱。
第5期:X光影像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空隙,軟骨逐漸裂開、分解,露出骨頭,關節嚴重變形。

輕微退化性關節炎,可藥物治療

關節炎不同的期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過去,醫界會用關節鏡處理早期退化性關節炎,這幾年研究發現,關節鏡的介入並不會改變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也就是說,早期退化性關節炎做關節鏡手術無法逆轉膝關節的退化。

葉文凌直言,解決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可從藥物、針劑及置換人工關節著手。藥物治療,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抑制關節組織發炎反應,緩解不適症狀,但效果有限。臨床上,針對1、2期輕微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以抑制發炎反應藥物治療為主,3∼5期則只是為了止痛而止痛。

免開刀!打針治療關節退化正夯

這幾年增生療法包括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PRP等,成為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的熱門選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